一首诗词,能够被收集在《诗经》当中,成为传天下的伟大诗词。成为孔圣人口中“思无邪”的“诗三百”。定然不会是表象看上去的那么简单,而无论是什么更深层次的喻义,无一例外的,都是指着“大道”。
“道”,乃是思想修行的终究意义。
怎么样的道?如何去寻求?
这是每一个儒士从开智以后,都在不断地追寻和纠正的,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没有人知道“道”的终点是什么,因为所有人都在道上努力地追寻着。也许一旦走到了终点,就不是“道”了。当然了,每一个人走的“道”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却都坚信,道的终点是一样的。
信奉的每一句话,蕴含思想的力量,都被他们看做是“道”的体现。看到这些,写出了这些,便似乎已经看到了追寻道的希望。
这样的思想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不就正如《蒹葭》当中所描述的那样么?
对于“伊人”的苦苦痴情,和儒士对“道”的执念又有多大的区别呢?
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道”的再现和表现天地。我们苦苦追求的是道,无论碰到什么样的阻隔,都没有放弃,坚持下去。这一份坚执的信念,最后却往往都被泡影一样的希望破灭了。
“一首《蒹葭》当中。充满了不知道多少人族大能修士对于追寻‘道’的遗憾和不圆满啊!”
太多太多的思绪和思想涌入了苏林的智海当中,这些思想晦涩难懂,对“道”的领悟又怎么会是轻易之间就能够被吸收的呢?
“《诗经》并不是如同字面上的意思那么简单。听闻孔子成圣便是从《诗经》当中学习到了周礼,又从《易经》当中明白了天地至理,才能够成为开创儒道思想的儒道圣人啊!”
领悟了《蒹葭》当中的思想含义,但是苏林却无法完全吸收。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将这些思想存在智海深处,等到有时间和有能力了以后,再拿出来慢慢咀嚼。
而在诗词迷阵之外。那些国子监的学生们,便惊奇地发现。不一会儿以后。苏林的思想开始慢慢焕发出了金光来,在其中的《蒹葭》诗词思想,开始一点一点的消散,不……不是消散。而是被苏林给吸收进入了智海当中了。
于此同时,还有那供奉在思想之庙当中的思想之脉,其中的思想力量,也有极小的一部分,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了诗词迷阵当中,再通过诗词迷阵,被苏林给吸收了。
“思想的力量好大……不是我可以吸收得了的。这些思想之脉,恐怕就是半圣前来,也不一定可以全部吸收……实在是太过庞大了。而且,其中的思想,还有各种生克关系。若是一不小心,将两道相克的思想之脉同时吸收,就算是半圣恐怕也要爆体而亡吧……”
苏林只能够小心翼翼地通过诗词迷阵的联系去沟通一番这四百八十五种思想之脉,而不敢放出自己的思想力量去吸收。因为他知道这些思想之脉的力量太强大了,还不是自己可以吸收的。
但是,就只是这么稍微探查一番。就已经让苏林的那九个思源膨胀到了无比广大的地步,智海当中的思想海水。也急速地澎湃了起来,涌动起来的思想,显然是受到了思想之脉的牵引。
隐隐的,苏林发现自己的智海甚至要越来越膨胀,智窍也开始微微发胀地痛起来了。这是智窍要爆炸的前奏啊!
“不好!不行……我绝对不能任凭这些思想之脉将思想力量冲击进入我的智海当中,必须切断联系!还是赶紧破阵的好!”
不敢再去探查那些思想之脉,苏林直接将思想收了回来,智窍也暂时关闭,切断了联系之后,再度展开,其中刚刚领悟的那些《蒹葭》思想喷涌而出,对着诗词幻境当中已经变得很短的河岸,道了一声:“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人生亦如此,道亦如此,便不追不逐,静坐领悟。动即是不动,不动也就是动……”
哗啦!
幻境当中的河水沸腾了起来,所谓的“伊人”却开始渐渐地消散起来。诚然,犹如苏林刚刚的话中所言,运动是相对的,动和不动,也只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去追逐,但是可以吸引,可以相互运动。对于泡影般的希望,又何必沿着错误的方法去苦苦坎坷追求呢?
一旦不追逐,便已经放下,已经走出了这个怪圈!
轰!